LAURIS VITOLINS 駐村創作發表
2022年11月於石門雕塑中心進駐的藝術家Lauris Vitolins,1988年出生於拉脫維亞,畢業於拉脫維亞藝術學院碩士,主修雕塑,就讀碩士期間曾在葡萄牙的伊拉斯謨交流計畫中留學一年。2014年曾獲Brederlo-von Sengbusch藝術獎一等獎,2017年作品“Light object” 參與“Staro Riga”燈光節。2016年參加JCE(Jung creation Europe)等多個國際展覽,作品曾在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等歐洲多國巡展。
2022年度最後一場駐村創作呈現,Lauris運用現成物創建一個動態藝術裝置,賦予駐村創作旅程中收集的家居舊物不同的意義,每位觀眾都可置身在裝置作品並留下自己的足跡。
Impervious Surface無法穿透的表面
-吳珮姍駐村創作發表
2022年10月於石門雕塑中心進駐的藝術家吳珮姍,1991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加州藝術學院創作碩士,主修電影與錄像藝術並修得媒體藝術學程。其創作媒材涵蓋雕塑、實驗電影、攝影、錄像裝置等, 結合空間與環境,反映對自然、社會及科技的觀察。 2018年以《中有身》獲得全國美展新媒體組銅獎,並獲得美國提姆迪士尼傑出故事獎 。2020年以作品《狂草》入圍台灣國際女性影展、英國美學藝術獎短名單提名、布魯塞爾獨立電影節最佳實驗片並於國際影展放映。本次成果展將呈現藝術家吳珮姍在30天的駐村創作旅程中所創作的作品。
Impervious Surface
無法穿透的表面
我們記得路的名字 忘了植物的名字
知道各種連接線的用途 卻不會綁繩
小時候畫的或是 Emoji上的家不是現在住著的公寓 ...
此系列創作透過現代都市日常的圖像與媒材,構築、再現和拼接那些被遺忘的和消失的,反映現代生活追求效率與擴張下產生的廢料累積、植物原生地縮減、都市人的居住樣貌及資訊化、虛擬化的過程,同時透過編繩、摺紙、形塑等「手活」以現代材料(電線、數位印刷、瀝青與熱塑性塑料) 重新認識有機的、以及線和面產生的空間結構,試圖回溯實體性、正視人類世的環境焦慮、思考與自然的假性親密、以及探究環境問題的根源。
-吳珮姍
劉昕宜駐村創作發表
一個月的駐村創作時光,藝術家劉昕宜以「自聲體」作為創作主軸,「自」代表:「來自」與「自然」之意,作品靈感來自駐村時環境中不同方位與時間的聲音,別於平日生活在都市中,「人」的聲音在這裡反而是稀少的,因此在創作過程中耳邊的聲音與身體感特別純粹與一致。「聲體」一詞發表自藝術家2020個展「以聲音作為一個身體想像」,以聲音啟動自身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經驗,將繪畫中的「線條」、「形狀」、「色彩」三個面向回應「聲音」與「身體」之間的關係與連結。
風景外帶 Landscape to take away
-馮銘如駐村創作發表
2022年夏季於石門雕塑中心進駐的藝術家馮銘如在8月展開了30天的駐村創作旅程,本次成果展將呈現藝術家駐村期間所創作的作品,以及8月28日(日)藝術家林銓居與駐村藝術家馮銘如的創作對談。
一個月的駐村創作時光,藝術家馮銘如延續以往的創作脈絡,透過自身的行動-步行,人類最原始的能力,以石門雕塑中心為中心點,向周圍擴散,丈量土地,以此作為一種「風景」觀看的方式,通過手繪結合檢拾物件,把生活與旅程的記憶化為二度空間的畫面,放在盒子裏收藏,將風景「外帶」回家,以此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活與創作的界線,同時,回應什麼都用手機記錄下來帶走的視覺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