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3 駐村創作

2023年首位國際駐村藝術家Richard Feinman 在6月㡳抵達台灣,在石門雕塑中心展開了為期一個月的駐村創作,共創件了13件作品,7月的成果分享會,以駐村成果展覽結合開放工作室,同時藝術家會在現場與觀眾分享他的創作與駐村心得。

 

Richard Feinman

2002年畢業於英格蘭北倫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London(現倫敦城市大學The London Metropolitan Unversity)展覽設計/ 管理碩士,1995年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美術繪畫文學士, 曾任職於中國中央美術學院、CIC上海師範大學劍橋國際中心藝術與設計A-Level學院院長,現為上海外國語學院視覺藝術教師。同時作為一位視覺藝術家,作品曾在美國、英國、中國及歐洲等地展覽。

 

Richard Feinman駐村創作發表
地點| 石門雕塑中心中庭、多功能空間

Harrison Hall和他的合作者 Sam Mcgilp 博士(澳洲媒體藝術家)想要開始研究和開發一部新作品。該作品是對超人類敘事以及在經歷物理形態時所建構的錯綜複雜的過程的研究。

 

他們特別想來 TESA,因為它靠近大自然,而且它的雕塑歷史。 他們從有機自然環境中的經驗中汲取了很多靈感,在這個特定的新作品的背景下,他們將人體視為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被塑造和建模的黏土。

 

他們將創作的作品被想像為兩人持續表演的作品,其中一名表演者和一名技術人員完成一系列影響身體的複雜的數位和實體任務。在駐場期間,他們將參與 3D 建模、動作捕捉、3D 動畫和動作編排。10月進駐的澳洲藝術家Harrison Hall, Sam Mcglip受邀參與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主辦,第18屆數位藝術節平行活動L Project-沉浸式媒體劇場×音像表演×異地映演。

Harrison Hall駐村創作發表
地點|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

2023北海岸駐地創作計畫成果展不僅展出兩位藝術家為期兩個月的的駐地創作作品,開幕式更首度呈現與民眾共同創作的的成果紀錄片、環境藝術座談會、以及藝術家現場導覽、與民眾互動的交流茶會等精彩活動。

藝術家馮銘如的系列作品,從往返金山磺港到石門白沙灣距離20公里的概念出發,透過跑步、騎腳踏車或搭乘公車,經過跳石、草里、石門洞,再到白沙灣,在這20公里的海岸線,看得見石頭、海浪、山巒,層層疊疊,感受去程的順風,回程的逆風。20件作品所呈現的是不同的移動方式與行進速度下,所看到的北海岸的風景。

纖維藝術家林資芬想像沙灘就如同人體的皮膚,海浪是髮絲,隨著海灘上浪起潮退所帶來物件則像是穿戴在海灘上的裝飾品,採集北海岸在地的海廢繩線,從無到有架構出以海為主題的9件裝置作品,希望觀眾可以藉由「可穿戴藝術」(Wearable Art)的概念,重新連結人們與海之間的共生關係。

 

回應自然再生、藝術共創的成果

2023北海岸駐地創作計畫從生態關懷,環境永續的觀點出發,以生態採集、回收物為素材回應自然再生的理念,共舉辦5場北海岸環境藝術工作坊,5月-6月的以「風景外帶」為主題,藝術家馮銘如帶領民眾透過步行,丈量土地,分別在麟山鼻步道、金山獅頭山步道、金山磺港魚路古道以寫生作為觀看「風景」的方式,把生活旅程的記憶化為二度空間的畫面,將風景「外帶」,透過「寫生」回應當今以手機快速記錄生活的時代,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10月的共創工作坊,以「共織海的夢」為主題,藝術家林資芬帶領民眾連結自身與海的關係,人造的物件,回到海中經歷鏽蝕、海中生物的生長附著、再度回到人的手中,是一場美麗的接力創作,更是一個充滿故事與痕跡的系列作品,希望藉此些以海為題的裝置作品,重新思考人與海的交互關係。

 

關於生態永續、環境藝術的對話

本次成果展期望以藝術作品作為「喚醒」的方式,引發民眾覺察,透過環境藝術座談,開幕式邀請台灣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王藁賢以及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蔡士瑋進行生態論述的跨域對話與激盪,展開社會性與公共性的對話,與各界人士交流,引發民眾對與人類與環境共生的議題進行省思,同時為北海岸地區注入藝文能量,共創環境藝術多元視⻆。

TESAlogo.png
bottom of page